過去一年,新疆能源集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重要論述,堅決落實自治區黨委、政府工作部署,提出“15421”發展戰略,團結帶領集團各族干部職工上下一心、共克時艱,勵精圖治、頂壓前行,治理體系不斷完善,內部管理不斷提升,內生動力日益強勁,政治生態日趨清朗,企業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確定集團“15421”發展戰略。按照自治區賦予新疆能源集團的職責定位,結合“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期調整情況,迅速謀劃調整集團戰略定位和指導思想,確定了“15421”發展思路,明確發展方向,凝聚思想共識。
二、投資規模再創新高。聚焦主責主業,加大投資力度,年入庫項目18個,全年投資額突破90億元,同比增長157%。投資額度與增速創歷史新高。重點布局煤炭開發、煤電及清潔電力、生態環保及戰略型新興產業等領域,一批有塊頭、有質量的大項目、好項目迅速落地,固定資產投資持續高速增長,額度與增速均前所未有,屢破歷史同期記錄。
三、煤炭產能核增取得歷史性突破。三塘湖石頭梅一號露天礦產能從1500萬噸/年核增至3500萬噸/年,產能規模位居全國露天煤礦前列。截至2024年末,集團整體煤炭核定產能3635萬噸/年,同比提升126%,產銷量實現雙增長,同比增加12%和14%。
四、力裝機實現跨越式發展。圍繞綜合能源大基地、具備接入消納條件的風光資源富集區、沙戈荒新能源示范基地、產業園區低碳轉型等進行規?;季?,實現并網及在建電力裝機規模從320萬千瓦增至772萬千瓦,同比增加141%。截至2024年末,累計上網電量同比增加36%,電力板塊呈現“量質雙升”的發展態勢,產業實力進一步加強。
五、油氣產業實現新突破。按照“統籌謀劃、重點突破、深淺兼探、量效齊增”的勘探思路,投資1.6億元推進所屬油氣區塊勘探開發,順利完成和田3區塊新玉1井鉆井任務,獲得重大油氣發現,錄井、測井油氣顯示良好,圓滿完成“出油見氣”目標。同時,年內完成輪臺北油氣區塊三維地震勘探野外作業。
六、節能環保產業實現新發展。成功組建環保循環產業集團。優化整合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節能服務、碳減排碳資產管理等業務,緊盯支撐“烏-昌-石” 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搭建“三平臺、兩中心”產業發展體系,完成“六大板塊”產業布局,打造“測、管、治”一體化環保服務體系,構建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征、與環境和諧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環保產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七、集團主體評級提升至AAA。集團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由AA+提升至AAA,成為自治區產業類國有企業第一家主體信用評級成功提升至AAA的企業,也是聯合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全國產業類第一家主體信用評級成功提升至AAA的企業。同時,立新公司主體信用評級至AA+。集團授信總額首次突破800億元,為未來戰略布局與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八、三塘湖采剝業務實現迭代升級。集團主要領導親自掛帥攻堅,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全力支持配合,完成石頭梅一號露天礦采剝業務公開招標,基本實現新老采剝隊伍更換交替。預計采剝成本下降30%,節省金額可達26.15億元,有效化解社會重大風險。
九、石頭梅一號露天礦成功躋身“中級智能化煤礦”。三塘湖公司石頭梅一號露天煤礦順利通過自治區煤礦智能化現場驗收。對標國內一流礦山企業,三塘湖公司實施1.89億元的智慧礦山建設項目,建成集安全、生產、管理多功能于一體的信息智能綜合管控平臺,實現遙感衛星、無人機、邊坡雷達、GNSS綜合邊坡監測系統的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預警功能,新能源礦卡、無人礦卡、自動化設備量化投入,助力煤礦促進作業面無人化。350輛甲醇礦卡實現減碳排放超30000噸,CQM環境、能源管理體系通過認證,節能和環境管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達成智能化礦山減人增安提效的綜合目標。
十、和田能源2×35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實現雙達產。和田能源2×35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1號機組于9月24日并網發電,2號機組于11月29日并網發電。截至目前,各系統運行穩定,為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緩解南疆冬季供電緊張局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十一、達坂城、木壘100萬千瓦風電項目并網成功。達坂城區50萬千瓦風電項目、木壘縣50萬千瓦風電項目實現并網投產,全力以赴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木壘項目前期手續辦理僅用18天,220千伏匯集站封頂工程僅用40天,60天完成首臺風機吊裝,項目核準到并網僅用180天,創造新能源項目建設多個“新紀錄”。達坂城項目全面實施網源聯動,聚焦220千伏送出線路工程核心難點,協助國網烏魯木齊供電公司僅用2個月完成高鐵、普鐵、高速、國道跨越審批許可,克服風雪嚴寒惡劣氣候,攻堅克難順利于12月完成跨越施工,保障了送出線路全線貫通。兩個項目均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并網、當年發電,為新型電力板塊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十二、科技創新亮點紛呈。打造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高新技術企業6家、專精特新企業4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形成“主導產業+創新平臺+創新團隊”科創架構。研發投入不斷增加,2024年科研立項48個,研發投入金額達2.88億元,研發強度2.5%,高質量科研項目不斷涌現。